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三 )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 , 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 , 质量相同 , 升高的温度也相等 , 显然 , 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 , 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 , 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 , 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 , 其中包含限制条件 , 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 , 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 , 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 , 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 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 , 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 , 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 , 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 , 但从安全性考虑 , 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另外 , 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 , 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 , 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
此外 , 砂子需要不停搅拌 , 否则会受热不均匀 。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 , 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由此看来 , 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 , 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不管采用哪种 , 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 , 包括其中的单位等 , 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 , 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兹举一例 , 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 , 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 , 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 , 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 , 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 , 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 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 , 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 , 升高相同温度时 , 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描述结论时 , 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 , 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 , 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 , 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 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 , 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 。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 ,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 , 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 , 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 , 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 , 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 明确其含义 。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 , 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 , 不引入相关计算 , 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
通过阅读数据表 , 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 , 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突破难点 , 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 , 然后汇报辨析 , 教师梳理总结 。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 , 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 , 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 , 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 , 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 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