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中学化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5篇( 三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 , 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 , 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 , 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 , 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 学生掌握得较好 。
中学化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范文2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 , 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 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 , 实践与探究 , 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 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 。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 , 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 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 , 让学生练习 , 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 认识元素的存在 ,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 ,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 , 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 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 , 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 , 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 , 元素符号的意义 。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 , 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 , 元素符号的意义 。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 , 并在书上圈划 。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 ,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
⑷读课本73页图4—4 , 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地壳中含量少 , 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 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 , 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 , 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 , 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 , 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 , 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 裂) , 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 裂) , 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 , 元素种类不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