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文:任丽
经常在一些家长群里看到一些妈妈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各种担忧, 她们对孩子的关注远远多于对自己的关注 。 不可否认, 这些妈妈是相当“负责任”的妈妈, 她们除了从书本上汲取育儿知识, 还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奔波于各种课堂学习教育方法 。 当遇到教育专家或者心理专家时, 更加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希望从专家那儿获得对自己孩子问题的权威的解决方案 。
而殊不知, 你才是你孩子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 。
许多的问题, 不过是家长放大的问题, 或者家长自己未能解决的个人情结 。 孩子是由你而来, 像是带着某种使命, 带着成长中的问题, 来到了这个家庭中 。 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或许映射出的就家长自己的不完整、不独立、不强大 。
一位五岁的妈妈反映说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特别喜欢叼着奶瓶吸奶 。 她理解孩子在三岁以前如果这样做还很正常, 但到了这个年龄还叼着奶瓶, 就感觉不太符合发展规律, 有点不太正常 。 她还用了一个相当专业的词汇“退行”来解释孩子的这种现象 。
心理学上对“退行”的解释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 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 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 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 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
因为这位妈妈头脑中有这么个概念, 认为孩子在5岁还延续了幼儿时期的行为, 就给孩子贴了个“退行”的标签 。 妈妈说一直非常尊重式地与孩子沟通, 但从潜意识来分析妈妈这样做, 表达的却是她的心理需要, 那就是, 我学到的理论5岁的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 我要纠正你这个行为 。
妈妈与孩子沟通的实质就是让孩子按照她的意愿去做出改变 。 可喜的是, 这个孩子没有做出迎合妈妈的动作, 而是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我喜欢, 我就要 。 ”这么简短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孩子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后果, 而后面倔强的“我就要”更加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 。

文章插图
按照发展心理学所说, 5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第一反抗期, 这个时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 而我们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这种健康的心理需求, 反而认为孩子不听话 。 如果家长真正能够做到包容接纳, 而不是过度控制, 孩子反而不会跟父母有太多的对抗 。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 当孩子过度的逆反, 尤其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 逆反达到了顶峰, 做家长的可能需要透过孩子这面镜子去审视自己, 是否在对孩子的爱带有了太多的附加条件, 有过度控制之嫌 。
如果单单从使用奶瓶这个单一事件就判断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 这真是利用所学的知识简单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孩子 。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大学校园里有些女同学喜欢拿着奶瓶喝水, 但她们也并没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也并非是用奶瓶来面对挫折或者困难所带来的焦虑 。
如果这个妈妈自身没有这么焦虑, 或者不要这么追求完美, 坦然接纳孩子的这点“与众不同”, 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吸奶瓶”事件上移开, 忽略它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孩子自然也会忽略它 。 那么在这个焦虑妈妈眼中的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
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一股神奇的自然力量, 家长的过度干预, 无形中会阻断这股力量 。 我们自己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受, 如果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会身心愉悦, 效率挺高, 还容易出成果;如果是外力逼迫我们做的, 就会感觉身心疲惫, 做的非常幸苦, 付出很多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 。
家长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焦虑情绪, 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宽松、抱持的环境, 就如再造一个子宫, 孩子就有能力发展出这股神奇的自然力量, 处理起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 家长只需在孩子发出需要家长支持与帮助的信号时, 才需要施以援手 。 做这样的家长是不是很轻松?
所以, 重要的不是我们家长学习了多少育儿技术, 使用了多少先进科学的方法去养育孩子, 重要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 。 假如父母的人格健康完整, 即使方式方法不对, 对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完整需要孩子去填满, 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枷锁, 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控制, 那么孩子在父母面前呈现出来的就是病态的 。
推荐阅读
- 你那涨的不是奶,是孩子对妈的呼唤
- 爸爸是捡来的,妈妈是亲生的
- 当妈后,你敢独自带孩子出门吗?
- 13岁女儿写给妈妈的12条要求,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 视频 泰国妈妈用菠萝教育女儿,推荐每个父母都看看
- 妈妈,宝宝苦,但是宝宝不知道怎么说
- 孩子总爱撒谎,爸妈该怎么办呢?
- 你不过是你妈实现她梦想的一个棋子
- 一位妈妈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举动
- 家长用五种语气能更好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