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鲁迅作品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
鲁迅作品读后感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 。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 。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
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 。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
“我就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便是如此,坚强而温柔,反叛而无谓,直到涓生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双重矛盾放弃了她,子君的坚强外壳便瞬间崩塌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破灭,其实直接的原因是爱情与事业、自由的碰撞,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何况是这样的一个稚嫩的新一代的爱情!个人的解放总是需要以社会的解放为基础,这是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孤独与无助,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容易软弱和妥协,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极和绝望,这也是鲁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
鲁迅作品读后感2
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 。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鲁迅作品读后感3
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 。它使我想到了我自我,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 。
文章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而经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 。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 。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 。所以,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运 。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
推荐阅读
- 属兔AB血型的人性格与事业姻缘 解读血型与生肖?
- 大学生应该读的名著 大学生应该读那些名著
- 邓伦大学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2011级表演系 邓伦现实中的妻子是谁
-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90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模板
- 12星座专属香水
- 2022年《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10篇
- 鲁迅的作品故乡读后感怎么写 鲁迅作品读后感怎么写
- 读了《一千零一夜》的读后感100~200字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优秀范文
- 谆谆教诲的正确读法,什么意思
- 物种起源读后感1000字左右 物种起源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