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安泽大叶茶 金寨野茶多少钱一斤( 二 )


再注意 , 茶壶嘴不对人 。人少 , 壶嘴总对着空位;人团团而坐 , 主家会让壶嘴对着自己 。
客人喝好了 , 倒掉茶根 , 扣了碗儿 , 主家劝过之后才不再续茶 。
简单 , 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 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舒服感 。
踵事增华 , 容易;删繁就简 , 倒是生活的真谛 。
浓烈的香气 , 从遥远的齐鲁大地飘来茶道讲完了 , 那大叶茶到底是一种什么茶?
先观茶形 , 叶大梗长 , 这是被俺们叫大叶茶的缘由 。
再看汤色 , 初泡深黄显褐 , 渐次橙黄清澈 , 所以追溯大叶茶的源头 , 属于黄茶 。
再闻其香 , 是一种浓烈的老火香 , 也有人叫焦香 。不能不说一句 , 让多少人流口水的就是这股特有的焦香 。如果茶没有冲出这个味儿来 , 安泽人会很婉转地说:欠点!
再品其味 , 浓厚醇和 , 回味悠长 。老茶鬼们在茶碗儿的边儿上把嘴撮起来 , 吹走浮沫和茶梗 , 然后嘘一口长气把茶水吸进嘴里 , 还在嘴里转圈 。你看他眯着眼睛 , 像是醉了一样 。
最后说功效 , 大叶茶性和不寒 , 提神清心 , 消暑解乏 , 还可以消垢腻、去积滞 。安泽人如果吃了硬菜硬饭比如焖面大肉 , 一壶大叶茶是标配 , 喝过了瘾 , 开路 。
此时就有一个很奇妙的问题 , 安泽本地并不产茶 , 大叶茶从哪里来?
答案在迢迢千里之外 , 安徽的霍山、金寨和六安等地 , 都生产这种香高汤厚的大叶茶 。
接着是一个更迷惑的问题 , 大叶茶怎么会越过千山万水跑到山西来 , 还只流行在以安泽为中心的几个县?
这事困扰了许多年 。
后来偶然发现 , 安泽有不少的村子都是地道的山东口音 。有人统计 , 仅和川村就有1000多人是山东移民 , 而且他们的祖籍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莱芜!
从光绪年间开始 , 他们的祖上一路逃荒来到这里 。安泽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 , 开荒种地 , 繁衍生息 。至今 , 他们的口音与莱芜仍然一模一样 。
当我们的目光追溯到莱芜的时候 , 竟然发现了大叶茶 。
在那里 , 他们叫黄大茶 , 更流行的叫法是“莱芜老干烘” , 产地就是安徽霍山一带 。“莱芜老干烘”的历史 , 可以上追到明代隆庆年间 。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大叶茶并不是隔空飞来 , 而是跟着莱芜人的脚步 , 从齐鲁大地辗转来到了安泽 。
如此说来 , 大叶茶至今有四百五十年的传承了 。
什么时候约几个爱茶的老乡 , 一起到莱芜再转道安徽去寻茶 , 摸一摸大叶茶的根儿 , 也是一件让人向往的事 。
家乡的茶里 , 泡着几十年的挂念安泽家家喝得起大叶茶 , 因为价格亲民 , 原来是八毛钱一斤 , 后来涨到几块钱 , 现在好点的也就几十块钱 。
它品级并不高 , 俺们也知道这只是粗茶 , 泡好了殷勤端给客人 , 不敢说“请用茶” , 只实诚地说 , “喝水 , 喝水!”
但是敝帚自珍啊 , 出门几天不喝大叶茶 , 有瘾的人就会觉得失魂落魄 。曾经有人带茶出门 , 但是外地的水想泡出那种特有的味道来 , 太难了!后来明白 , 安泽的水碱性大 , 水硬 , 倒跟大叶茶是绝配 , 所以当年从莱芜流转到这里 , 才能落地生根 , 开花散叶 。
上大学离开安泽 , 一转眼三十多年 。
曾经在广东住了几年 , 学会喝工夫茶 。当时喝的是凤凰单枞 ,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 客家人一丝不苟 , 冲出的茶香气袭人 。
后来 , 喝了好几年铁观音 , 只要茶对水好 , 兰花香也让人消魂 。
再后来 , 朋友的父亲在武夷山做茶 , 爱上大红袍一发不可收 。那又是多种蚀骨的香型 , 有时候能让人两腋生风 , 腾云起雾 。

推荐阅读